找到相关内容1949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医疗保健──以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》广律为主(1)

    世间始有佛教。    释尊由观老病死无常苦, 及沙门舍离世俗羁索,得涅槃乐之因缘, 而走上成佛之道,在《杂阿含经》亦有相同说法。 如释尊告诸比丘云︰   “有三法世间所不爱、不念、不可意。 何等...出于世间。 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,所知所见说正法律”。 (大 2.95 下)   由于世间有老病死苦,所以释尊出现世间; 释尊出现世间, 宣说正法律,就是专为救度迷惘的众生,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。 ...

    释悟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4947386.html
  • 阿难过在何处

    、命为侍者而初不愿   二   阿难被责的真实起因,是阿难在结集大会中,向大众传达了释尊的遗命:“小小戒可舍”。据传说:什么是小小戒,由于阿难没有问佛,所以法会大众,异说纷纭。结果,大迦叶出来中止...忠于佛制!然而,“小小戒可舍”,到底是释尊最后的遗命。所以大迦叶的硬性决定,不免违反佛陀的本意。为了这,大迦叶指责阿难,为什么没有详细问佛,犯突吉罗罪。这一问题,导火线一样,大迦叶接着提出一连串的指责...

    印顺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551823.html
  •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──从《复归佛陀的教导(一)》谈起

    复归佛陀的教导”,并以此为整本书的旨趣所在,再三强调“复归佛陀的教导”、“重现释尊的教导”。如《复归(一)》多次表示:  整体的指归很简单:以释尊的教导为核心。本书就是以佛教的教法为中心的研究。研究题材...内容、研究方法、研究目的。但仔细想想,仿佛没多说些什么,而是近似于宣示性的空洞口号。试想,历来高僧大德的著书立作(如天台智者大师所开创的体系),不也都自认为以释尊的教导为核心、以佛陀教导的圣典(如《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3452547.html
  • 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

    “复归佛陀的教导”,并以此为整本书的旨趣所在,再三强调“复归佛陀的教导”、“重现释尊的教导”。如《复归(一)》多次表示:  整体的指归很简单:以释尊的教导为核心。本书就是以佛教的教法为中心的研究。研究...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、研究目的。但仔细想想,仿佛没多说些什么,而是近似于宣示性的空洞口号。试想,历来高僧大德的著书立作(如天台智者大师所开创的体系),不也都自认为以释尊的教导为核心、以佛陀教导的圣典(如《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54962284.html
  • 人生是什么?

    从《佛说譬喻经》来看人生之实相及后生一大事。释尊在《佛譬喻经》中,以一段有名的譬喻,向我们开示「人生究竟是什么?」,这譬喻是这样的: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,无尽广阔的荒野中,有一位旅人蹒跚地...危险万分的死怖境地,而陶陶然地此心被蜂蜜所夺。释尊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,便是指所有人类的「人生之实相」。那么这段譬喻释尊是意味着什么呢? 释尊「无常之老虎」的法语,是在开示你的人生真实之相。 ...

    慧净法师

    哲理故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410716578.html
  • 从《佛说譬喻经》来看人生之实相

      释尊在《佛譬喻经》中,以一段有名的譬喻,向我们开示「人生究竟是什么?」,这譬喻是这样的: 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黄昏,无尽广阔的荒野中,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。突然,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,散落着一...所夺。释尊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,便是指所有人类的「人生之实相」。那么这段譬喻释尊是意味着什么呢?  释尊「无常之老虎」的法语,是在开示你的人生真实之相。  孤独的心灵  旅人:这旅人即是指你自己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0648041.html
  • 皈依佛

    随时随地表现出慈悲无畏,他的服侍病比丘,为盲比丘穿针线,排解种族纷争,消弥战争,禁咒语,斥牲祭,充分表现了积极的人生,甚至临命终时,还谆谆教诫最后的弟子。释尊的一生,表现了觉者的典范──佛出人间,而并没有弃离人间,相反地不断地努力净化人间。解脱者的随缘度生,并不是无可奈何的等待,而是能够有效的运用因缘条件。  释尊的为法为人,慈悲无畏,留给佛弟子无尽的怀念,印度佛教的初期,不许塑造佛像,念佛只是忆念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352812.html
  • 佛教徒与社会

    菩萨道,度众生”,永远是空谈!佛教徒学到的是逆来顺受的文化习气,还是佛陀的智慧?  社会环境制度是人造成的,并不是佛菩萨变化出来的,别人能造,我人为何不能改?释尊组织了教团,也是尽了当时的人力所能,...释迦牟尼的认识,大多是一些神话式的传说,神话的特征就是超现实的,不符实际,不可检验的,这些都是违背释尊“缘起”的本质,释尊的精神被扭曲,佛教徒也被误导了。例如,“缘起”、“诸法因缘生”是佛教的根本思想,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452960.html
  • 佛陀的教化工作

    kassapa)伽耶迦叶(Gaya-Kas'yapa),以及他们三人的弟子,共计一千人。 根据佛典记载,释尊出家之后,尚未进入苦行林之前,曾去摩揭陀(Magadha)国,见了频毗娑罗(Bimbisara)王,王愿以一半的国土赠送给释迦太子,劝他不要出家,但被婉拒了,王即提出请求,希望释尊于成道之后,再来度他。因此,为了实践当时的诺言,佛陀于化度三位迦叶之后,便率同他们到了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841992.html
  • 止观的实践-兼评《菩萨道次第广论》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

    以及十六胜行,故此方法为释尊所重视。 接着,来探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,止的实践方法。此论主要先依据《瑜伽师地论》(声闻地)的解说,详述各种所缘,接着依据觉贤论师的说法: 「止略有二,谓向内缘得及向...为主,并且衔接至密宗的本尊瑜伽;传至西藏后,也承袭这一种修法,这是时代潮流使然。但若回顾释尊在《阿含经》中的教导,我们可以看出他特别强调的是直接观察呼吸的入出(阿那波那念、安那般那念): 「当修安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5443302.html